首先,现阶段L4肯定是不可行的,或者说只能在部分区域小范围推行,大面积推广是不可行的。
因为中国道路上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现在开车上路遇到违章的交通参与者,并不是小概率事件,而是大概率事件,就算是人类,司机也需要经过大量的训练才能很好的处理这些场景。
而目前我体验过的所有辅助驾驶,基本都只能做到在通畅道路可用,稍微上一点难度,通行效率就会和人类司机拉开不小的差距,很多时候也不符合人类司机的开车习惯。
现阶段L4还是适用于特定区域为主,比如港口码头之类的。因为公开道路的交通参与者太多,想要实现L4还有很多技术和法规问题。如果有一天l4真的要开始普及了,那么我认为首先也必须是像现在的领航辅助功能一样,先做好端到端之间的通行。
并且L4最大的问题在于政策没办法落地,短期内还不现实,至少十年内不太可能,只会在小范围固定区域内实现示范运营,但是大规模普及很难。
L4 自动驾驶短期难以落地,从成本上来看,要想实现单车无人驾驶,目前仍然需要堆叠大量传感器,这会造车整车成本大幅提升,商业化落地比较困难。
另外,之前有段时间很流行“车路云协同”实现单车自动驾驶成本的路线,但这种技术路线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更是一笔天文数字,短期内也很难实现。
但这并不意味L4不能实现,技术上有数据和平台支撑,应对的场景本身也比现在的L2级功能更严苛,比如过收费站,这都是现在L2级考虑攻克的问题。
虽然听起来更大胆,但实际上L4技术会设计到的细节对安全问题会更有保障,比如异常时联系后台中心,这是现在L2级在学习的,有些量产车型已经搭载SOS求救功能。
从宣传上来说,L4级赋能对厂家来说更有利于传播,比如岚图上的那套远不如极越,但是岚图首次搭载智驾功能的传播意义是到位了。
对L4级企业来说,走量产来填补研发资金,名利双收。
最大的问题是注意宣传吧,把握好“降维打击”和“能力边界”的平衡。不知道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