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认为自己对汽车很懂,虽然不在汽车行业,但从小就喜欢!从各个汽车品牌发展史、车型迭代、核心技术这些海阔天空的;到技术参数、刷ECU标定、各种改装这些接地气的,我都能聊出一朵花来。直至国庆放假回老家遇到儿时的邻居,我才顿悟:我根本不懂汽车。
大家先一起做个实验,你会发现一开始你的反应和我一样,先看一下下面三张图片,想想你的第一感受,记住这个感受,我再给你聊聊我后来的想法:
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第一时间目光和关注点是聚焦在车上面的:这车尾部好不好看?后门开启角度大不大?空间大不大?内饰好不好看?而忽略了里面的人物,他们的表情,状态,他们在干什么。其实这种反应很正常,因为类似的图片我们见过太多,潜意识里面这些有人物出现的画面可能仅仅是厂商品牌想表达的用户画像罢了。但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至少在家用车市场,车子买回去以后确实就是全家人共用的,可能你的老婆不懂什么功率、悬架,她关注的是空间实不实用,因为长途出行带多少行李多半是老婆在做主;车子安不安全,小孩坐上去跑长途会不会疲惫和哭闹;而你的小孩可能更加关注车上有没有可以给TA放玩具的地方;而你的父母可能会想,如果全家一起出行自驾游,舒服的位置是不是给媳妇小孩坐,甚至座椅够不够坐,如果不够老两口就不去了等等。而往往家人们的想法,可能在和我一样的“直男”心目中,显得“不专业”、“小儿科”、“不懂”、“太感性”。
而大部分情况下,买车前的确会去商量,但最终的决策和一些喜好,谁又能保证没有参杂着个人的因素在里面?我喜欢了十几年的汽车文化,其实只是熟背了一堆参数,掌握了一些对比的套路而已,虽然数据很理性,但却是冷冰冰的,这根本谈不上文化!汽车不能单纯的去理解成代步工具,而汽车的本质实际上是一个人与人沟通、亲近、共处的空间,需要小确幸的人文温度,这个道理是今年国庆我才悟出来的。继续回到我要说的经历: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离别多年的老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熟悉又陌生!我在老家认识的同龄人不多了,小学中学的同学好多都没联系了,关系好的几个同学全在外地工作安家,比我大5岁的老邻居江哥倒是加了微信的,平时忙也不怎么聊,一年可能就节假日发几个祝福!
这次朋友圈发机场照说要回老家,江哥就说来机场接我。江哥比我大5岁,老一辈搞IT的,混迹了几年深圳,还没等到移动互联网井喷,就回老家考了证在老家当大专老师,教Python语言。见到江哥,除了老了点,还是和以前一样喜欢追新事物,比如他开的这辆来接我的五菱凯捷,还没正式上市,可他却已经提车上路了。对于五菱凯捷,我还是比较熟悉,虽然第一次乘坐,但要说一些技术层面的东西,我可能要比车主江哥更了解。江哥的顶配五菱,落地十几万,其实这个价位已经很多选择,我问他为什么要选五菱,还给他噼里啪啦的横评了一大堆SUV,最后他的回答很简单,也很坚定:算是为了我老汉吧(老汉是我们那边的方言-爸爸的意思)。
我瞬间反应过来,心想:哦,原来为了老头子江叔叔,空间大,MPV,开起来平稳,天窗大,座椅多,适合出去旅游。江哥就是孝顺,后来才知道我瞬间的反应有多么的浅薄!
而过完中秋,江哥他们准备要出去自驾游的时候,刚好在小区外面碰到他们,那一刻十几分钟的时间,让我体会了至少十年来最深刻的一次感悟。见到江叔叔的时候,心中涌上了一阵很复杂的感受,他都这么老了。记得以前小时候,他还和江哥带我们一群小孩去踢球,将近1米8的大汉,还会弹吉他,铁道游击队。还有他那辆黑色28圈的凤凰,见证了江哥小学从来没有迟到过一天的奇迹!
我是大学毕业以后就去了外地,时光如梭,一晃也有将近20年没见。江哥说江叔叔现在身体很健康,就是得了类风湿,腿脚不好,现在左脚严重了,连脚趾头都变形了;60多岁的时候又患上了植物末梢神经功能失调,经常会四肢烧灼的疼痛。这两种都是免疫功能疾病,没有成熟的靶向药,医生说只能带病生活,慢慢医慢慢养,提高生活质量。江哥说老汉一辈子不容易,刚刚退休不久各种病就来了,还好自己早从深圳回了乡,一直陪在身边。江哥说从深圳回来以后,就和老爸约定,每年去自驾游一次,因为老师有寒暑假,能够陪伴家人的时间多了很多,但舟车劳顿,江叔叔很容易发病,特别是长途坐久了腿和脚伸不直,血液循环不畅,我们普通人可能活动一下就缓解了,但江叔叔可能就会加重病情的症状。所以才把之前的SUV(一款国产的紧凑型SUV)卖了,买了一辆中间带座椅腿托和扶手的五菱凯捷,让老汉能够舒服一些。
江叔叔倒是很开朗,闭口不谈自己的病,说身体还硬朗,等着孙子媳妇(在外地上小学6年级,江哥计划初中转回老家)一起去青海湖看看。说到车子,江叔叔说儿子能专门为他的腿脚病去买个商务车(江叔叔眼里五菱凯捷像商务车,放到几个月前,我就要给江叔叔补课了),心里感到很欣慰,说座椅很舒服,还说我在外面做事业,有钱,也让我买一辆带我妈去旅游。我当时内心很酸楚和自责,其实我妈在2018年已经走了,我第一辆车,还是我妈给钱买的,我却从来没有坐在驾驶位,让我妈舒舒服服的坐在座椅上,开车带我妈去享受一次自驾游。我甚至不记得有没有和我妈说过承诺带她去自驾游之类的话。
如果我妈还在,我会毫不犹豫的买一台,让我妈也这样坐着,我向公司请假,或者辞职,去陪伴她,再多的钱,是买不回时光。在外地上班,春节回老家就像打仗一样,风风火火,火车到站就是倒计时开始,年初六又必须踏上上班的归途,一年见父母的时间只有几天。记得以前微博有个话题:“你有算过还能和父母见多少次面吗?”我不敢去算这个帐,或者不敢面对,但我内心无比清楚,自我毕业离家工作到2018年之前那十几年,我见我妈的天数,总共不到100天。那个时候,我妈的手机铃声是《时间都去哪儿了》。
看到江哥和江叔叔能够这样坐着开心聊天,我很为他们高兴,虽然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脏是痛的。但没办法,人生就是这样,很多安排像是天在注定,但其实作为每个人,是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的,遗憾也好,什么也好,来世再还。就像我不想把我妈的事写进了,但我还是写了,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能够有一点点启发,然后赶紧去做出改变。
跟江哥一家道别后,我又拿出手机开始预订返程工作的机票。而关于汽车,这次回来我之前的消费观完全颠覆掉了。买车,没错,是要看外观内饰空间参数,是要横评对比讨价还价。但我的领悟是:当你要买一款车,特别是已有家庭的中流砥柱,你首先要想到的是,你的家人坐在上面是什么样的状态,我觉得是要幸福、开心和满足,这才是最珍贵的东西,也是正在随着时间流逝的,稍不注意,它就所剩不多了。所以当我给江哥噼里啪啦分析什么同级别、分析什么SUV的时候,他很淡定和坚定,而我感觉自己当时就像是一台运算稍微快点的机器罢了。
最后关于五菱凯捷,我很认可,原因我在文章里已经说了。在此,我不会讨论动力、底盘、变速箱、配置,这些细节都可以在各大汽车平台查得到,数据而已。我想借着这次的经历给大家说,江哥虽然没有我所谓的懂车,但实际上他才是最懂车的那一位,因为他买车的目的准确:给自己父母更加舒适的乘车体验,可以带着他们走遍更多的地方。从某个角度上说,江哥要比大部分车评人更懂车,因为他知道为什么要买车,买一辆什么样的车,车买回来谁一起用,用来做什么,为什么能做得到!打个比方,以后有人问我某款家用车动力够不够猛,我只会告诉他够用就行了,因为家人最关心的真不是猛不猛的问题。
希望看到文章的你们会懂。
希望你们不要像我这样心里埋着遗憾。
(以上内容来自网友投稿)
本文出处:玩车迷:https://www.wanchemi.com/作者:汽车资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