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官宣前,内部人士对其矢口否认。随着3月30日小米发布会上造车消息正式官宣后,关于小米造车的各种细节开始不断浮出水面。近日,一品汽车得到一份小米造车的“会议纪要”,相关人士称,这是小米团队在与投资机构就汽车行业调研时的问答内容。
通过这份“会议纪要”,我们可以看到小米对汽车更多的思考,同时也感受到小米造车的很多规划也仅仅停留在“PPT”阶段。
在3月30日的发布会上,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说了很多进军汽车圈的理由,其中最终让他下定决心的是米粉。甚至他还讲述了一个细节,即有粉丝希望能开上小米的汽车环游世界。为此,雷军的团队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改装”了一辆智能出行空间。
但是我们在这份“会议纪要”中看到了更多理性的思考:
为什么造车?
1)市场的机会,是手机市场的十倍(十万亿)
2)渗透率和市场集中度低,增长的潜力很大
3)智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全景智能生活
(注:本文蓝色字体为“会议纪要”原文)
但作为小米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米粉”的规模和力量显然不容忽视。所以,在小米汽车业务中,造车也是为了满足“米粉”全景智能生活的一种场景。
当小米宣布造车的时候,很多人猜测将来的“小米汽车”会是更加偏向于经济型的智能电动车,但是具体产品定位、生产布局、品牌名称等都还是未知数。在回答相关问题时,小米团队并未给出明确规划,甚至一个框架性规划都没有。
汽车的定位和时间点上的规划?
1)今年1月15号开始认真研究可行性,充分的论证,但还需要很多的时间来进一步完善计划和产品规划,以及产品的布局。
2)我们可能比纯电车的对手晚了一些,但是我们会尽力赶上,哪一类的产品现在还没有定论,哪种方法去做还是要等更成熟的时候去分享。
3)我们认为电动汽车是未来最大的移动互联网终端,这和智能手机×AIOT的战略是非常吻合的,我们会从这方面去思考产品定义。当然这也是一个特别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产品来满足下一代人对智能汽车的需求,还是需要长时间的打磨,肯定不是一款ODM的产品,我们需要重新去定义未来消费者需要的一些内容。
生产方面是自己造还是代工?
1)未来我们会做更多的调研,还没法汇报给大家。产品的规划是特别复杂的事情,我们需要全力研究才能决定。
2)现在是不是有了一些雏形的东西跟大家分享?
我们访问和考察了整个电动车行业里面的优秀企业,我们正在找出一个最合适模式的路途之中,真的没有到我们能够跟大家报告我们能怎么做的阶段。
在发布后,雷军接受了央视的采访,其中提到将来“小米汽车”的品牌名称时表示,“还有足够时间来决定”。但是不经意间透露了首款产品的“上市时间”,因为其提到“做一辆车的周期比较长,电动车可能快一点也需要三年时间”。
其实,按照行业规律,目前研发一辆汽车大约都在24个月左右。考虑到小米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研发团队,用时应该会更长,如果能用3年时间推出首辆车型,已经算很高效了。以头部几家造车新势力为例,蔚来汽车成立于2014年11月,2017年12月首款车ES8S上市,期间用了3年时间;小鹏汽车成立于2014年中,首款车型大规模交付车型上市在2018年12月,期间用时4年多;理想汽车成立于2015年7月,首款车型理想ONE在2019年4月,期间用时近4年。
在评估中,哪些是潜在的最大风险?
1)所有的风险都是比较实在的,我也没仔细想过哪个更大,在综合评估之下,也是跟手机有一些不一样,复杂程度很大。
2)什么是最大的挑战,第一最重要的事情,组建最优秀的团队,我们能否迅速地吸引和集合一批电动车领域的人才,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风险;第二,做智能手机,即使100万台的库存可能几个仓库就搞定了,但是有车了之后,仅20万辆车就是很大挑战,汽车和手机在库存和供应链方面都不一样。
虽然目前尚未给出产品定位,但是作为一辆智能汽车很多人都关系其自动驾驶级别。根据此次“会议纪要”内容:
我们的车是做车还是智能驾驶呢?
1)我们想了很久,最后定了这个版本(公告)是智能电动车。我们的第一辆车可能没有达到全智能驾驶的阶段,那么未来是不是所有的车都是智能驾驶,路还是很漫长。
2)达到L3的水平或者真正的全智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不会等到那一天才推出产品,我们会跟着智能汽车的发展历程来逐步推出产品。
从上述对话不难看出,在自动驾驶方面小米不会采取激进的策略,具备L3级自动驾驶能力的车型将会是切入点,甚至主打车型很可能会是L2+级水平。
众所周知,雷军和他的顺为资本此前已经投资了蔚来汽车、小鹏汽车以及相关智能汽车产业链环节。在雷军宣布造车后,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发朋友圈进行了祝福:我们要为勇敢者鼓掌,无论结果如何,当越来越多人这样之时,世界才会更灿烂!
其实,在小米团队和雷军看来,这些都将是小米造车的“盟友”,小米加入造车队伍更多是与大家一起“把饼做大,而不是去抢生意”。
总投了小鹏和蔚来,会不会相互竞争呢?他的时间怎么分配?
1)我们问雷总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会说这几个人都是他的好朋友。现在的电车渗透率还只是10%,大家现在要把饼做大,而不是去抢生意,他们也都很支持雷总做车。
而且在小米团队看来,小米进入这个赛道比其它造车新势力更有优势:
1)很明显的就是人才的积累和优势,我们有近三万名员工,基本都是软件工程师,除了电池、底盘、电机以外,(智能汽车)很大部分的工作量集中在软件,这就体现出来我们的优势。我们有很多的软件和AI领域的工程师,现有条件下再去吸引汽车领域的人才,来补充团队,这是我们的优势。
2)我们积累的东西很多,实际上我们做云服务、互联网服务,很多软件的架构和技术上的东西是相通的,技术上是可以复用的。
3)我们的规模也是优势,我们对产品的理解,十年来打造出来的能力,作为一个新的造车企业来讲,是一个从头搭建的过程,对我们来说有一个比较好的能力和基础。
写在最后:
很多人将汽车比作“马拉松”。在这场长跑中,刚刚跨过“知天命”之年的雷军进入到汽车行业给自己设置了一个期限——10年。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约600万辆规模)。有人预计到203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占比将达到50%规模(按年销量3000万辆计,即1500万辆规模)。而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只有130万辆规模。所以,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10年时间,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最热的10年。雷军带领小米可谓杀入了一条广阔赛道,但能否跑赢,未知数太多。如果说小米手机通过10年努力,成就了销量前三算是一种成功,显然汽车需要更多的10年。
本文出处:玩车迷提车作业:https://www.wanchemi.com/作者:一品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