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l Y提车作业:100天,10000公里,特斯拉Model Y百日使用感受

今天正是提车回来使用第100天,巧合的是里程数跳成了10000KM。赶紧拍了下来纪念一下。

100天,10000公里,耗电1684度,不黑不擂,总结一下使用感受:

一,费用低的不是一点点。提车回来后,只要坐车里,空调从来没有关过,自己加了一个通风垫,插在点烟器上,多耗了一点电。开车习惯设定为标准模式,动能回收,单踏板模式,两天就适应了。高速开车定速在限速数值增加10%以内,高速耗电量稍大。在自家车库预约晚上10点充电,0.38/度,统计以来,共用电费523元,少量在商业充电桩国电,特来电,超充上充过,价格贵很多,费用共330元。10000公里总电费853元。综合每公里电费8分钱,油车费用十分之一。保养费2万公里只需换个空滤,据说只要200元。购置税是政策免,谁跟几万块的毛爷爷有仇呢。

二,酷的不是一点点。外形酷,不多言。车里酷,是真酷。中控台就一个屏幕,这种简美设计见仁见智,但我喜欢。没有堆叠豪华的内饰,视野干净,车就是来代步的,让你轻松去往想去的地方。前后贯通的玻璃天窗确实明亮了空间,明亮的心情。前后座椅空间令人满意,放到座椅,变成一张近两米长的床,让人畅想去夜宿露营。吐槽一下,座椅没有通风选项,本来这座椅不是真皮,不透气,半小时开车下来,裤裆都湿了。好在有万能的TB,弄个通风坐垫,可以缓解这个问题。前备箱,用起来酷,打开来老是引路人侧目,由于是和车内隔开的,味道重的菜食如韭菜,海鲜,放里面不会串味污染车内空气。后备箱盖板下储物空间放点随车带的物件,不常用,但随时可取。个人觉得蛮酷,比如我的摄影器材包,有了安放。

三,省心不是一点点。Model Y的前任座驾是BMW530L,开了三年正好置换了MY。也在4S店看了BMW IX3,感觉还是老套路在卖车。全是套路消费者。那天无意间看到我们这个5线城市也有特斯拉中心,进去看看,试驾了一下,了解了一下价格。没有讨价还价,保险,分期,都是透明的,价格很实在,自由选择,没有油车的加装潢,加保险,加金融服务费,这个费那个费,最后再推荐一个保养套餐。试驾好了在屏幕上选下你要的配置,就算订好了,手机支付1000元的订金就坐等通知。等待提车期间发生了TSL刹车事件,我判断是媒体失德,耐心等提车。端午节前提车的路上,TSL服务顾问来电告知,如果推迟提车的话,可以享受活动补贴7000元。何乐而不为呢,那就端午节后提车啦。

一堆一堆TSL


要上上海牌照,就订了上海TSL森兰交付中心提车。很顺利,领号,等号,办手续,提车,蹭了顿盒饭,喝杯咖啡,开车走人,牌照由交付中心帮选了号发来确认一下,第二天牌照寄来了,没有费用,自己用螺丝刀拧上。

四,驾驶感好的不是一点点。提车那天,上了高速,电门深踩,推背感立马上来,感觉被压在座椅上,电机呜呜声也上来了,那场景和感觉和飞机冲刺起飞一样一样的,产生晕眩感,适应了就好了。路口绿灯亮时,往往已经过了路口,原本一排的油车还在后视镜里加速。高速上超车并线游刃有余,后劲足够。线性加速,信心满满,正如那句话:心随我动!自动辅助驾驶还是很牛的,主要适用于标线清晰的高速公路,快速路上,让驾驶更轻松,更有乐趣。建议使用这个功能时尽量走左车道,右车道行驶时,岔道有车进入时,反应有些激烈,刹车急。试用版毕竟会到期无法使用,掏个6万购买的话,又不是天天用。建议TSL推出按次或者按时间收费的版本。

五,舒适性和工艺还是差了一点点。和前任530L比,舒适性就差了一点。车窗上拉手一个这没有,加速这么迅速,乘客习惯找拉手,结果,光秃秃,没有。座椅屁股下面不透气,真的会汗湿。车速20公里左右时,有振动,异响,有时又没有。副驾驶的安全带锁扣,与座椅后背的硬塑料,在低速颠簸时碰撞有响声,这是设计欠周到。车漆和奥迪宝马比,薄了一些。

19寸的韩泰轮胎和20寸的米其林轮胎舒适性和胎噪性能不知道有多大的差异,我没有加8K选20的米其林胎。速度80以上时,胎噪就明显了,隔音效果比同级的油车还差点,可能是后窗使用了单层玻璃而非前排双层隔音玻璃的原因。

六,里程焦虑开始有一点点。后来,习惯了计划行程,规划行程,就不焦虑了。日常充满电到90%,表显续航450左右,跑长途的话设置充到100%,显示500km左右(表显续航就是EPA,和实际续航差不多,国标是NEDC,实际要打8折)高速定速巡航105或者125,续航里程400多,猛烈些续航380左右,市区正常行驶大概420左右。高速服务区都有充电站,停车插电,去个厕所,倒点水或买点水,不紧不慢的回到车上,15分钟100多公里充进去了,没有觉得有啥焦虑。做过一次极限测试,距家还有3公里时,可行驶里程归零了。毫无压力的开到了家里的充电桩前。

境界高的朋友说到摄像头涉及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个人认为,国家安全的事国家层面的管理部门会有考虑有相应措施,底层消费者不必杞人忧天。

国家战略引进TSL而且是史无前例的独资,就是要形成鲶鱼效应,倒逼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效果已经显现了,比亚迪,蔚来,长城,理想,小鹏等等电车在竞争压力之下,越做越好。相信中国电车必将在汽车行业弯道超车。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zacvip@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