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自研电池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不管是新势力的蔚来,还是老牌车厂通用、吉利、长城、上汽、广汽等都纷纷宣布自制电池,或与头部电池企业合资建厂生产电池。
近日,据知情人士透露蔚来已经放缓了电池工厂的部分设备采购。蔚来对外的回应是,“根据业务需求,我们推迟了电池量产的时间。项目在按照新的量产时间正常推进。”
难不成自制电池之“烧钱”,连刚获得中东7.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3亿)投资且一向“不差钱”的蔚来都顶不住了?
那么,电池自研所需的资金投入那么大,稍不小心就会烧断资金链,采用外部采购的形式不也挺好的,为什么车企们一个接一个“偏向虎山行”?
因为电池自研对于车企们来说虽然压力巨大,却也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第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省钱”。2022年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广汽集团曾庆洪曾“炮轰”宁德时代,表示广汽在给宁德时代打工。侧面印证了外部供应链电池成本居高不下,挤压了车企的利润空间。
一个直观的数据,前两年动力电池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等原材料价格暴涨,部分锂电材料价格涨幅8倍。2022年12月5日,国产电池级碳酸锂均价56.55万元/吨,较2020年同期的4.5万元/吨涨幅将近12倍,电池企业则顺理成章地把压力给到车企。虽然目前碳酸锂电池的价格稳定在了30万元/吨,但对于车企们来说还是有点贵了。
李斌曾表示过,碳酸锂价格每变动10万元/吨时,就会影响蔚来汽车2个点的毛利率,若降到十几万每吨的水平,就可以释放8个点的毛利率。因此按照电池20%的毛利率来计算,蔚来自己造电池可以增加8%的毛利率。
总之,对于占据整车成本近一半的动力电池来说,这是车企们取得利润的重要突破口,拿下了电池自研就等于拿下了盈利。
甚至有坊间传闻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为了顺利拿到宁德时代的电池,亲赴宁德时代工厂一线“蹲点”一周。不久后,又有消息传出小鹏汽车招募宝马高级电池工程师担任公司电池技术高级总监负责自研电池,且小鹏电池研发团队已有近百人左右,虽然该消息已经被小鹏汽车否认了,但无风不起浪,想必小鹏也不想再经历一次“蹲点”了吧。
车企自研电池能带来巨大收益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未成规模化的车企来说,自研电池之路无疑又布满重重危险,毕竟想成为下一个比亚迪的难度系数还是有点大,一旦孤注一掷,资金链断裂那就彻底没得玩儿了。
写在最后:
电池自研是车企们想取得盈利发展不得不走的路,走过去就是前景一片广阔,但一不小心也会跌入万丈深渊,电池自研这一条布满荆棘和硕果的道路,仍旧会吸引更多车企入局。
所以话说回来,自研电池且份额做到全国第二的比亚迪,还在哪些领域给同行们留下了小小“迪迪”震撼?欢迎在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