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Q6提车作业:全球首试|在海天之间体验奥迪Q6 e-tron原型车

今天在丹麦属法罗群岛试驾的奥迪Q6 55 e-tron和SQ6 e-tron原型车,将会是奥迪在未来几年内,最为重要的车型之一。它们基于PPE(Premium Platform Electric)平台打造,这也是奥迪未来几年内最为重要的车型平台。

Q6 e-tron Prototype和PPE平台没错,这次我驾驶的是奥迪Q6 e-tron原型车,是一款来自全新平台的全新车型。在我看来,它是奥迪品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车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不仅有着不同于以往这个品牌的外观设计,还拉开了全新奥迪灯光系统的序幕。

很遗憾,我试驾的原型车的内饰除了方向盘、换挡杆和液晶仪表上的关键信息,其他所有地方都被严格地遮盖住了,我既不被允许在车内进行摄影,也不允许调整空调,甚至都看不到相关信息,所幸坐在一旁的工程师很乐意帮我调整温度。因此我有理由相信,Q6 e-tron也将会使用全新的内饰设计语言,毕竟从遮挡住的范围判断,目前在奥迪车型上使用的单独空调控制区消失了。

Q6 e-tron所依托的PPE平台将会是奥迪和保时捷两个豪华品牌最为重要的电动平台,不同于使用在Q4 e-tron和I.D.系列上的MEB平台,PPE平台会全方位地超越MEB平台的性能。比如在三电系统上做出了革命性的变化,800伏电池架构给了更高的输出极限,电机内采用了全新的铜线缠绕方式以提高效率。除此之外,变速器、充电系统也都做出了更新,不过这些都不会是本文的讨论重点,我这次将视线主要聚焦在驾驶层面。

法罗群岛首先我要承认,在来到法罗群岛前,自己对这个地方没有任何了解,但离开之后坐在电脑前,我又主动追加进行了很多了解,因为这里实在是太特殊了,是在这个星球上我曾前往过最为特殊的地方。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出发,两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了海岛之上。

在地理位置上,它位于冰岛和大不列颠岛之间的位置,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这里呈现近极地性海洋性气候,夏季偏凉,比如现在(7月)只有10摄氏度左右,而冬季却不寒冷,大约在0~5摄氏度之间。法罗群岛的纬度大约在北纬62度左右,比我国的最北方还高了10度,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午夜时也看不到完全黑掉的黑夜,现在这个季节,法罗群岛上始终会有天光。

上车出发一如既往轻松地找到自己合适的坐姿,挂上D挡,我的旅程就这样开始了。法罗群岛的岛与岛之间的间隙狭长,海面就被分割成了长条状,乍一看会以为是一条平静的大江,它不像一般的海面波涛汹涌,而是由形状各异的岛阻隔了海上的波浪和飓风,所以平静得一点也不像海面。

这里几乎没有平地,也没有直路,右脚要始终在两个踏板之间徘徊,而方向盘也一直被大角度地调整。如果不是这样的环境,你很难能迅速且直观地感受到汽车的操控性能。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制动感受,它从最初段到大力制动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线性,这点足以让人感到惊喜。

要知道,制动调教始终都是电动车的一大难题,为了最大限度保证续航里程,电动车在制动的初段,也就是最常用的制动区间会仅依靠动能回收带来的制动力制动,到中后段才会加入制动器的制动,但中间的衔接始终是一大难题。在我此前驾驶过的大多数车型中,我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个衔接的过程,虽然我可以适应,并通过调整脚力从而改善,但这种不线性的体验还是会让人感到不愉快。

而在Q6 e-tron上,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完全察觉不到这个变化,即使我很用心地去感受,也没有分清制动时从什么时候进入了制动器制动的阶段。碰巧这时坐在我身旁的工程师就是负责制动调教的工程师,他对我的认可表示出了自豪的喜悦。

三种动能回收模式和B模式(单踏板模式)搭配上4种不同的驾驶模式,总有一种组合可以适应当下的工况,在畅通无阻的法罗群岛专心驾驶时,我选择第一档动能回收搭配动态模式,也时而调整到舒适模式和身边的工程师聊天。

上一次使我对一辆SUV的操控感到惊讶,是现款的奥迪Q7,而Q6 e-tron让我再次刷新了对于SUV操控的认知,只不过这次是电动车,单是整车重量方面就是全新的挑战。新增加的重量对减震器的调教提出了极高的挑战,但它在具有运动感的同时,很好地控制了车身的多余波动,转向体验精准、舒适、轻盈。在不同驾驶模式下,转向、油门、减震器都有清晰的区别,曾有一位工程师问我是否觉得不同模式之间的区别不够显著?

我认为虽然不同模式之间的区别不算大,但能感受到清晰的分明,这对于电动SUV的用户而言,已经足够了。加速踏板的响应可以说是没有延迟,电控四驱系统会根据驾驶员的意愿、方向转角、重力加速度、附着力等情况,自动分配前后轴上的动力输出,以平衡能耗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此外,SQ6 e-tron的动力输出由295千瓦/535牛·米涨到了380千瓦/820牛·米,舒适性基本相当。

全新灯光系统Q6 e-tron带来了奥迪第二代OLED灯光技术。我还深刻地记得几年前试驾TT RS时,把车停在了夜晚无人的路旁,对着尾灯发了好一阵呆,那种震撼的感受令人难忘。几年后的当下,当我渐渐习惯了OLED尾灯带来的神奇观感时,Q6 e-tron又让我重温了曾经的震撼感受。碰巧,这时坐在我副驾驶位置的变成了一位负责灯光开发的工程师,他对于驾驶的激情没有上一位工程师那么多,但他对灯光充满了热情,因为他的工作就是专注于开发汽车的灯光。

这位严肃又严谨的德国人最终还是打开了话匣子,我总结如下:首先,从TT RS的客户反馈来看,初代OLED的可靠性很好,除了碰撞导致的车灯损坏情况外,车灯几乎不会坏,这也和OLED电视的可靠性有很大区别,因为尾灯只需要呈现出红色,所以原理有所区别。

其次,前大灯虽然看起来是分开的,但并没有大灯一和大灯二之分,因为它们是同一个灯体,只是通过外观覆盖件,达到了分体式的视觉效果。至于车灯的未来,在他看来是可以实现更多交互功能的,比如车灯可以向行人示意,也可以用以警示后方驾驶员。如果自动驾驶可以在未来得以实现,车灯还可以完成和其他车辆沟通的功能,所以未来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尝试和突破。

最终,刚才所提及的这些美好畅想还需要各国的行政机构积极配合,比如在美国这方面是最严格和最不开放的,NHTSA甚至不允许车灯在行驶过程中出现复杂的变化,而中国在这方面有着最为开放的法规标准。

“我们(灯光研发部门)成功地从整车空间里争取到了更多空间,用来布局整个灯体,同时外露出来了面积也有不少,这给了我们很大空间去实现一些功能和想象。”“我知道你们每个部门都想多争取一些空间。”“哈哈,正是这样。”

车灯的视觉效果震撼人心,它呈现出一种流动的渐变效果,这种视觉感受是无法通过文字准确表达了,所以我也不过多解释了,希望大家早日一睹真容。但可以用文字表述的是,Q6 e-tron尾灯的每块面板发光单数量从TT RS上的6个增加至 60 个,这意味着尾灯一共包含了 360 个发光单元,所以才能实现有趣的变换效果。

P挡停车在这两天里,每一次点击“P按键”时都难免有些失落。这里的美景、佳路和良车合为一体,使人如同沉浸在游戏中无法自拔,但旅程的终点总会伴随着最后一次挂P挡停车的时候,不知什么时候可以再回到这里,如果可以的话,下一次我选择体验开R8 Spyder,电动的也可以。(摄影:贾宾)

基本信息Audi Q6 55 e-tron续航里程 (WLTP):多于600千米

0–100 千米/小时加速:少于6秒

动力输出:295千瓦/535牛·米

电池容量:100千瓦·时

充电时间:十分钟内达到至少250公里 (270千瓦/800伏充电桩)

Audi SQ6 e-tron

续航里程 (WLTP):多于500千米

0–100 千米/小时加速:少于4.5秒

动力输出:380千瓦/820牛·米

电池容量:100千瓦·时

充电时间:十分钟内达到至少250公里 (270千瓦/800伏充电桩)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zacvip@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