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斯克在前不久奥斯汀能源会议上的预测,又被媒体炒得火热。
“我的预测是,我们将从……今天的硅极度短缺变成……两年内的电力短缺。这大致就是事情的趋势。”马斯克在奥斯汀举行的能源会议上预测,随着电动汽车消费的增加,2045年的电力需求较目前增加两倍。到2030年,全球销售的新车中有一半将是电动汽车。
电力短缺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就像此前缺芯阻碍科技和汽车行业一样,缺电可能会阻碍AI的发展。
对于缺电,马斯克担心的是对于AI 发展的阻碍,但是比起AI,缺电对于电动车这个和普通人息息相关的产业更加迫在眉睫的阻碍,或许更加值得担忧。
01电荒悄然已至
电动车因为缺电产生的恐慌情绪,不需要等到2045年,眼下就已经弥漫在全国各地的充电站中。
进入7月以来,在夏季用电高峰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下,郑州、上海、青岛、重庆等充电桩充电价格纷纷上涨,个别地区涨幅甚至超过50%。按照每台车50度电计算,一辆新能源汽车充满电一次的费用将超过百元,要比往常多出35元。
很多人可能不记得了,但是川渝电动车主对于去年8月那场限电想必是记忆犹新,极端干旱天气导致电力供应严重紧张,为了“让电于民”,特斯拉、蔚来、小鹏等品牌充电桩大面积停止服务 ,一停就是半个月,其余充电桩运营商也只有30%的电力供应,就连小区里的家充桩都被临时停用,新能源车主深夜奔波找充电桩、排队充电的现象见怪不怪,以纯电出租车为生的出租车司机,一旦充不上电,直接就无薪放假了。
更严重的是,在汽车供应链的蝴蝶效应下,川渝地区的限电快速波及到了华东地区的零部件产业链,让近半个中国的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陷入了停滞。
02 渗透率与用电负荷齐飞
缺电并不是2022年的新鲜事,2021年下半年,在电煤价格高企的背景下,全国至少有20个省份采取限电措施,东北地区甚至连红绿灯无法运行。至于2023年,限电潮会否再次如期而至,目前仍然不容乐观。
中央气象局给出的预判是:预计8月份,全国有4次高温过程,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福建北部、华中大部及新疆等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可能进一步导致电力负荷增加。
今年八月会否再现用电缺口尚无定论,但是随着电动车保有量持续上升,电网负荷压力一年更比一年大这是不争的事实。
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含商用车)渗透率28.3%,乘用车新能源渗透率32.4%,就目前这局面,电网已经压力重重,一旦渗透率翻一番达到70%以上,电网负荷压力可想而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明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充电造成的最高电力负荷有望达到1亿千瓦,占全社会最大用电负荷的5%。
需要提醒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贡献的用电量中,充电桩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更大的压力在于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以及整车制造的过程。全部算起来那就绝不是5%这么简单了。
如果这个预料之内的用电缺口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电动车产业很可能从清洁出行,变成能源体系新的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