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几乎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一个“集火点”,一有风吹草动,它就会成为众人唱衰的对象。
而回到汽车行业,现如今的“集火点”就是合资车企,尤其是自主品牌高速发展的当下,合资车企更是成为了“众矢之的”。
这不,最近又有一家合资车企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它就是一汽丰田。
其中,12月份配分下调至6.6万辆,明年1月份配分下调至6万辆,2月份配分下调至3.8万辆,以缓解经销商的库存压力和资金压力。
具体内容如下:
在了解事情始末之后,笔者认为,网上对一汽丰田的“攻击”就像一场闹剧,似乎有些过激了,一汽丰田减产的动作本身就是一个很正常的市场行为,从经销商角度来看,甚至是大环境承压下的一颗“定心丸”。
正常市场行为,不必过度解读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逻辑,那就是车企、经销商、用户的关系。
通常的供应链条是车企先将车辆交付给经销商,然后再由经销商卖给客户,三者构建了一条完整的汽车销售产业链。
这是一个很成熟的销售链条,但是当市场终端销售遇冷时,经销商就会面临库存压力过大、资金周转不开的情况。这个时候,作为销售链条上游老大哥的车企,就会通过调整产能的方式,替经销商缓解压力,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正常的市场行为。
尤其是对于丰田来说,调整产能更是常态,早在2021年9月,丰田就曾对本土工厂进行了产能调整,在之后的时间,调整产能的例子数不胜数。
更何况,在今年1月份,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都遭遇了“滑铁卢”,仅卖出了129.3万辆汽车,环比下滑40.4%。而一汽丰田提前调整产能,也可能更好地帮助经销商度过明年1月的销售淡季。
例如在公告中一汽丰田提出的四个保证:
我们保证,在资源配分和目标管理上,继续坚持公开、公正、透明。
我们保证,最大化地为各位经销商伙伴减负。
我们保证,会对各位经销商伙伴的痛点和需求,第一时间做出响应。
我们保证,困难时期不让任何一个有跟随意愿的经销商伙伴掉队。
要知道,在汽车销售链条中,与用户最近的其实并不是车企,而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们,他们扮演了车企和用户之间的“桥梁”,而保护经销商的利益,也就是保护用户的利益。
对销售体系进行维稳,让渠道稳定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以更好地服务于用户。有时候,减速是为了更好地积蓄力量前进,这不仅是一种负责的做法,也是一种最正确的做法。
由此可见,对产能调整的过度解读,其实真的没必要。
正视大环境,苦练内功
一汽丰田依然未来可期
这封给经销商的信还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一汽丰田从没有忽略风雨飘摇的大环境,反而十分重视。
曾几何时,合资车企占据了中国汽车市场的绝大部分销量,日系车甚至一度成为自主品牌学习的对象。而现如今,随着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加速推进,合资车企也开始出现了销量困境,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丰田、本田、日产,还是南北大众,几乎所有的合资品牌都面临着市场变化所带来的压力。
但丰田其实并没有坐以待毙,反而是一边稳住混动市场,一边拼命追赶电动化进程。
首先是丰田作为全球销量第一的车企,在多年的深耕下,本身就积累了许多强劲的技术,例如一汽丰田的智能电混双擎车型,其能耗表现在市场上十分优秀,本身就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认可。
除了自研,在产业合作上,丰田也一直在推动电动化相关合作:如在自动驾驶领域与小马智行合作,在电池方面与宁德时代合作……由此可见,丰田其实一直都在正视大环境,并且苦练内功,其电动化转型的力量积蓄的并不少。
所以,当下混动车型仍被市场认可、电动化车型未来可期、正视市场大环境、主动为经销商释放压力、保障用户权益的一汽丰田,难道不值得经销商追随吗?
有句话叫“为众人抱薪者,不该使其冻毙于风雪”。无论从哪一点来看,为经销商“抱薪”的一汽丰田,也同样不应该成为被攻击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