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3年新能源市场,表面上的确欣欣向荣。
可望向更深处,只能说:“表面光鲜亮丽,背后冷暖自知。”终端市场的残酷竞争远超想象,让每一位身处其中的参与者都能感受到一场刺骨寒冬的降临。
就比如,今天文章的主角,蔚来汽车。
近段时间,不及预期的销量表现以及持续的亏损,再加上缩减10%的员工,令“明年倒闭”的风闻,再次笼罩在蔚来上空。甚至连小鹏汽车CEO何小鹏都苦口婆心劝李斌:钱要省着点花。
“2023年比2019年更难?这个肯定没有的,2019年真的不知道下个月的工资在哪里,现在我们银行账户上有上百亿的资金储备。”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直言,从去年开始,公司确实受到了外部因素影响,“没有什么可抱怨的,继续往前走,逐步毛利恢复,逐步销量企稳,产品逐步交付,保持定力,把目标一个一个实现。加强风险意识,管理资源边界,这是需要去做的事情。”
2小时14分钟站着回答140个媒体问题,和一场13小时的直播真人秀,让李斌的真诚再次打动人心。截止12月19日,蔚来在美股涨幅高达11.5%。
蔚来的“执念”
每每谈及蔚来,总是避不开“换电”。
一方面,单论换电网络布局,放眼全国蔚来都是独一份的存在;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换电模式建立在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上,尤其是蔚来亏损状况迟迟未出现改善的背景下,坚持建设换电网络是不是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这也成为蔚来争议的焦点。
近段时间,蔚来在换电业务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大动作:先后与长安汽车、吉利以及德国莱茵集团达成换电合作。不过,这一系列举动也引发了众多的议论,如“换电不再是蔚来独特的标签”“蔚来财务压力大,要甩掉换电的包袱”。
据悉,截至12月5日,蔚来已经累计在全球布局换电站2226座,其中包括国内高速公路换电站694座,累计为用户提供超3320万次换电服务。李斌表示,目前单个换电站一年成本在30-40万之间,单个换电站一天60单可以实现盈利,上海地区单个换电站平均单量达到80单,这已经实现了盈利。“如果中国有60%的车用的是蔚来换电,我晚上睡觉都能笑醒。”
在李斌看来,“换电一定是蔚来的护城河,而且这个护城河随着网络的扩大,随着加入换电网络同行的增加,随着他们的车逐步上市,随着他们的车越卖越多,我们这个护城河只会越来越深,大家不要狭义地去看这件事,蔚来做换电终局就是对外开放。”
在笔者看来,眼下虽然需要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维护与规划,但必须承认的是,随着“规模效应”愈发显著,换电业务无疑将会给蔚来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不过鉴于合作伙伴换电产品的规模以及换电站的布局,换电仍需要不断的输血。
因此,换电业务蔚来一定还会继续坚持。正如李斌所言:“明年计划搞多少座换电站,我们放在NIO Day上说。”不难推测,这大概率又将是一个惊叹的数字。
坚守换电业务之外,“不降价”是蔚来的又一个“执念”。
说实在话,“价格战”已经成为当下市场常态化的竞争手段,蔚来似乎是一个“另类”。
对此,李斌表示,目前很多同行都在负毛利的状况下做业务,蔚来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先活下来。但他同时提到一个前提,即“蔚来坚持不降价,不以价换量”。
而且他还强调,“蔚来只做高端、不参与价格战,ET5将是蔚来售价最低的产品,不会有比这款车定价更低的蔚来产品推出,蔚来品牌也坚决不会下沉至20-30万元市场,我们不能跟别人一起卷。”
对于2024-2025年的市场,李斌判断,“明年确实会更加激烈,我们主要还是把销能转化为销量,对于明年二季度以后的销量提升,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至于具体的销量目标,李斌表示,随着销售顾问业务逐步成熟,预计第一季度后,蔚来能稳定保持在2万辆月销量的基线以上,争取保住30万以上纯电市场的 40% 以上的市场份额。
旗舰产品与第二品牌
一直以来,蔚来是新势力中,产品阵容最丰富的。在此次沟通会上,李斌还对蔚来产品规划进行了进一步的介绍。
首先,就是蔚来全新旗舰产品ET9,它定位百万级豪车,将瞄准奔驰S级、宝马7系、保时捷panamera等车型。
作为旗舰车型,ET9注定不是走量的车型,但李斌对其还是充满了信心,“下一代的旗舰车型,是我们技术投入的一个结晶,我可以这么说,绝对是全球技术最领先的一款车,这个话可以放在这里,不能说遥遥领先,肯定是综合最领先的一款车,你可以想象到的一些汽车科技,在这个车上面,都会变成现实。”
相比之下,蔚来第二品牌的进展,才是大家真正所关心的。
其实早在2021年,蔚来就计划推出内部代号为“阿尔卑斯”的子品牌,定价区间在20-30万之间,预计于2024年开始量产。
此次,李斌直接否认了这个“阿尔卑斯”名字,并表示,“这个名字很接地气,我们内部叫做‘大别山’。”
关于我们第二品牌的入市时间,李斌表示,“虽然VB车早就下线了,但是我们不着急,按照以前VB车下线以后到发布,会比较快的,我们现在决定先等一等,让大家先卷一卷,我们最后在进来掀桌子。”
另据李斌介绍,第二品牌要下沉至二至五线市场,所以它的打法将和蔚来主品牌“很不一样”,不过仍将会采用直营模式。
从某种程度来说,第二品牌将肩负蔚来品牌走量的重任,而蔚来品牌将继续主攻高端市场,同时兼具家用、个性化。笔者推测,第二品牌或许将借鉴理想L7、8、9那样的“套娃”产品策略,通过“一款车”来摊薄成本,从而在竞争最激烈的20-30万级细分市场拥有一席之地。
此外,李斌还透露,第三品牌首款产品已经进入试制阶段。至于蔚来MPV产品,李斌直言不讳的说道,“已经立项,大家先等一等,确实早一点做可能会好一点的,做晚了索性也就不着急了,但是肯定会做MPV的,我们后发制人。”
蔚来的“出海”
近几年,“扬帆出海”成为中国汽车品牌的共识。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我国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58.4%,达到了441.2万辆,全年汽车出口有望超过500万辆,创新历史纪录。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09.1万辆,实现了83.5%的同比增长。
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双碳”目标成为全球共识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品牌开始布局出海业务,去寻找更多的增量市场。
早在2021年5月,蔚来正式宣布进军欧洲市场,并将挪威作为欧洲市场的首站;同年9月,蔚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正式交付了首批ES8车型。今年2月,蔚来在德国慕尼黑设立了欧洲总部,并计划在2024年将ET7和ET5两款车型引入欧洲市场。
虽然步伐不算慢,但是李斌还是感受到了不小的阻力。“目前包括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还是在学习阶段。”
同时,李斌还进表示,北美市场、右舵国家和阿联酋市场也在蔚来的出海清单中。
总结:
过去,蔚来一直坚持“长期主义”,但面对当下“卷”到极致的车市,蔚来不得不变得更加务实。
专访中,李斌坦言:“我们的初心不会变,长期主义也不会变。但长期主义不是不做好短期执行的借口。老讲长期主义,容易在公司里面衍生出一种文化,就是不看短期的执行,这肯定不行。”他甚至还玩笑道,希望外界不要用“长期主义”来“麻痹”蔚来。
而在笔者看来,“长期主义”本没有错。毕竟造车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考验的是耐力、专注于坚持。但也不能忽视“短期主义”的支持,尤其是面对市场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更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良好的执行。总之一句话:“长期主义”要有,但离不开“短期主义”。
值得庆幸的是,蔚来开始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