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提车作业:AEB嘴炮战,最后说到底还是落产品体验上

文/土木

智能化发展作为汽车产业未来的大方向一直深受各方关注。近日,中国汽车智能驾驶领域在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上又掀起了新的一波激烈讨论,小鹏汽车何小鹏和代表AITO问界余承东在网络上开启了一波隔空互怼。

具体内容无外乎是一方质疑另一方,而另一方反过来质疑,过程中还加入了几位“蹭流量”的其他品牌高管。而他们争论的重点就是——AEB。

AEB,即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全称自动紧急刹车系统,包括测距模块、控制模块和制动模块,也就是通过雷达、人脸识别和视觉技术识别和测量与障碍的距离,通过控制模块,计算速度、刹车距离,并主动进行风险识别,主动进行紧急刹车,避免交通安全事故产生。

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识别算法和测距功能,因为AEB最大的挑战不是刹不住,而是如何完美识别一个需要刹停的场景,如何准确的测量出与障碍的距离。

试想,如果风吹草动,车子都得紧急刹车,还不把人吓出毛病来。边缘案例永远都是人工智能最大的挑战,而不断累积这样的边缘案例,才能够不断的提升其实战能力。

而在各类短视频中,AEB炫技,不就是放大这种灵敏度,把灵敏度与AEB的性能,甚至辅助驾驶关联在一起,属于偷梁换柱式的误导。因为灵敏度越高,意味着AEB主动干预过多,极大的影响驾驶体验感,反而离真正量产的要求大相径庭。

做技术的经常说到的是边界条件,如果没有边界条件,技术的应用就失去了落脚点,看似牛逼的技术,一旦设置了复杂边界,就意味指数级的测试和验证,以及大量的数据和经验积累。

在AEB的炫技,技术上就是识别-计算-刹车,而真实量产则是,识别到什么,什么场景判断为危险,什么场景判断为干扰或例外,排除边缘案例,过于灵敏,就是机器跟驾驶员抢刹车,还谈什么实用,谈什么体验。

何小鹏提到AEB的触发情况大部分是在60km/h以内,其实这个说法没有错。现在市面上跑的车绝大部分只能在这个水准。

但是时代变了,现在有智驾系统了,AEB在智驾系统的支持下,完全不是原来的AEB了,以前AEB只能靠车身固定设置传感器被动的触发AEB,如果障碍物不在传感器范围,或者传感器被干扰,就会造成AEB失灵,但是在智驾系统的AEB工作原理完全不同了,智驾不再是被动触发,智驾可以根据环境,各种不同移动物的行动轨迹,进行预判,然后进行主动判断是否使用AEB。

非智能时代AEB是否能触发靠的就是几个车身传感器的信息,是有死角的,在智驾系统的支持下,汽车所有传感器都可以为AEB服务,所以几乎不存在死角。所以问界这一方也是有底气的。而本次争论或许就是因为两个车企对于AEB技术侧重点的不同而导致。

写在最后:

AEB作为非常重要的辅助驾驶技术,未来或许会被普及为新车标配,但由于不同车企对该技术发展的差异性,类似于本次AEB之争的讨论还会继续发生。有竞争才会有进步,一项新技术的突破必然伴随着各种争议,但能让消费者安全且放心使用的才是真正的好技术。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zacvip@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