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一个怪事,恐怕还和老一辈人接触新能源汽车有关系。
如今新能源汽车不少功能设置已经集成在大尺寸车机屏幕当中,操作虽繁琐,但好歹能找到,也可以依靠语音助手,几乎全中文的功能菜单更能让用户直观了解到功能以及对应的效果。
谁成想,就算是物理按键,也会成为我们学习汽车功能的一个大坎。
好奇又不敢按,功能图标居然「百花齐放」?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我们同时在输出领克06EM-P内容时,他突然来问我方向盘上的一个按键图标代表的是什么功能。这款车型当时还未上市,对按键功能的探索也无从谈起,只能「纸上谈兵」。
图标大致样式为「方向盘+三条横杠」,或许是在暗示与方向盘或驾驶辅助相关的功能。我带着思考看了半天,看不出所以然,向他抛出了一个问题:会不会是「方向盘加热」?
这个图标唯一能够给人明确「暗示」的,在我们看来只有方向盘,具体的功能还要靠猜。
为了更快得到答案,我们还专门找来了另一位同事加入讨论,甚至还想着把图标发给领克汽车的销售员,听一下「官方」的说法。
我发现我们对新车功能的摸索同样保守,带着「怕出问题」的心态,不知道的功能点一概不碰,不熟悉的功能,直到最后或许都是同样的陌生。再加上汽车品牌各自拥有自己一套「设计科学」,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品牌的车辆,或者是同品牌的不同车型,交互逻辑、功能布局上都有一定的差距。
这也就意味着,人们每接触一款新车,都伴随着必要的学习/探索过程,直到过了磨合期,完全适应为止。各执己见的汽车制造商,认为自己有更符合操作直觉和更高的设计水平,希望通过特殊的控制布局感(bang)染(ding)用户,有时候也会重新设计一套功能图标,突显自己的差异化。
事实上是,每款车型搭配的硬件和功能不尽相同,没有办法和这些常规且被高频使用的功能「相提并论」,行业内没有统一的「设计规范」,也就导致了不同车企对不同功能图标的理解和设计出现偏差。上述领克06EM-P也就出现了一些难以靠图标直觉去理解的功能图标。
经常要与新车型打交道的我,适应每一辆车的功能布局和操作方式显然不实际,自己摸索又或是向周围人介绍新车时,按键对应什么功能,有时候自己也没搞清楚。有一次我邀请朋友一同体验新车试驾,由于新车是电动门设计,车门开关全靠按键。
不难看出,新能源车百花齐放的今天,厂商一边要做好控制台简化和必要物理按键保留之间的平衡,也要在功能图标的设计上,尽可能做到直观。
不过这并没有对错之分,怪不得车企,我们在使用新车之前多阅读车辆手册,对车辆的功能点尽可能了解,小心驶得万年船,总比瞎按一通更好。
图形设计,应该服务于人
无论何种图形设计,关键在于准确向用户传达功能信息。
在以前,一切功能和产品都很「粗犷」,那时候的人们并未学习到用图标传递信息的。于是乎,为了简单明了把功能指出来,直接用上了中文字体,便于操作员理解和实践。这样粗暴的功能提示形式至今仍存在,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犯错,比如飞机、电站等不容许环节出错的地方。
智能手机的桌面图标在我看来颇具代表性,我们可以发现常用App的图标设计,不同手机品牌、手机主题,图标的设计都有明显的特征和暗示性,用户一眼就能看出来功能。但对于第三方App的图标,开发商有自己的想法,只能靠长期对用户形成「心理暗示」。
特色功能如何排布,功能图标如何设计,是人机交互工程的一环。在燃油车时代,物理按键主导交互,如何将大堆的功能放到触手可及的地方,并把布局安排好,其实不简单。而作为用户,真正熟记车辆使用手册,了解每个按键对应功能的,并不在多数,大多数都是「靠经验」。汽车能正常开就行,别的功能只要不影响使用,一般就不会碰,或者是「不敢碰」。
像有些车型的「自动泊车」「陡坡缓降」「倒车雷达」之类的开关,并非每一辆车的标配,行业中也没有通用的答案,厂商设计出来的图标给人的暗示效果不一致,出现理解上的差池。不懂图标含义,导致车辆功能和特性没被发挥的,多了去了,也没多少用户敢认为自己完全摸透了一款产品的所有功能。
是否需要将图标替换为文字提示,其实比亚迪和极氪已有案例,极氪009作为全球范围少有的纯电动MPV,车内的各项功能调节都有中文说明,用户一看便知。配备「中文按键」,正是这款车「原生」的卖点之一。而比亚迪更是国内坚持中文按键的车企,王传福也曾表示,中文按键经常遭到内部设计师的反对,但他仍然坚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