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成本下降、消费者认可、大佬吵架之后,智能驾驶迎来的不仅是拐点,还可能是全面爆发。未来智能驾驶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现在打嘴仗还能体面收场,未来就是真刀真枪的PK,拼的就是你死我活。市场最终还是要靠产品说话的。
大佬之间的“战斗”结束了,背后反映出来的事实是,新能源汽车竞争极度内卷,各家品牌的注意力已经从此前的卷大电池、卷高压充电、卷大空间大彩电转移到了卷智能驾驶。注意啊,这里说的转移可不是说续航空间彩电不重要了,而是在此基础上,智能驾驶成了各家军备竞赛的新战场。
智能驾驶出现拐点
其实,我们今天所说的智能驾驶就是以前的自动驾驶,换汤不换药的说法。此前,受制于法律法规、技术研发以及落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智能驾驶的发展进程并不顺利,车企在推广智能驾驶的时候,还被要求加上“驾驶辅助”这样的字样,为的就是不给消费者造成误导。
比如,仍然属于L2级别的城市NOA驾驶,可以满足车主在城市场景下的跟车、超车、变道、转弯与识别红绿灯等需求,然后自主抵达车主设置的目标地点。这和过去的自适应巡航有着本质的不同。
根据官方消息,截至10月7日,在2024款G9累计获得的1.5万辆定单中,标配小鹏XNGP高阶智驾的MAX版本占比超过80%;截至10月7日10时,在选择问界新M7五座MAX的消费者里面,选装ADS高阶智驾包的占到了70%,问界新M7六座MAX版车主中,选择ADS高阶包的比例为68%。
根据艾瑞咨询的预测,2023年高阶智驾渗透率有望突破10%,2025年渗透率有望突破25%,目前市场处于蓝海阶段。
消费者对智能驾驶需求的增加,加上政策的放款,技术研发的进步,都使得中国的智驾市场在2023年出现了重大拐点——从原来的“鸡肋”成为各品牌之间决胜的法宝。
市场十分巨大
2023年,中国车市的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谁要说自己没有降过价,都不好意思和同行打招呼。这种情况使得汽车产业链上下游都面临较大的降本压力,这也倒逼着智能驾驶也必须走上降本之路。要不,真是没人用啊。
智能驾驶降本有一个重大的利好因素,那就是降低了高精地图的依赖程度。从车企的角度来看,弱化高精地图、去激光雷达是智能驾驶加速落地的有效途径,尤其是绘制高清地图费时费力,维护更新还非常慢,根本无法适应城市道路情况的频繁变化,所以"重感知轻地图"的策略能够加速智能驾驶城区的高效落地。
也正是因为如此,智能驾驶NOA已经有向中低端车型下沉的趋势,20万以内的车型已经在搭载。比如荣威rx5旗舰智驾版和吉利博越L的旗舰车型,都搭载了智能导航辅助系统,前者售价15.59万元,后者售价15.37万元。实际上路表现未知,但毕竟是在这样的价位上搭载了,也说明了市场的趋势。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随着搭载NOA智能驾驶的车型来到15万左右的价格区间,预计2025年NOA搭载量将突破400万辆,整体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700亿元。
看到了吧,大佬们打嘴架只是表面,实则背后巨大的市场才是他们的目标。
说回眼前,目前市面上的AEB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参差不齐,在安全性及用户体验等方面,未来的优化空间巨大。提升体验是对的,何小鹏这么说没有毛病。至于说“友商造假”,故意引战那是另外一回事。
另外,AEB在测试场地的成绩并不代表实际路况也能同样达标。前方障碍物静止与否,移动速度快慢,大小形状以及障碍物出现的角度和位置,这些情况都是测试场地中无法出现的。还有不同车企在软硬件配置和设计逻辑上的差异性,都导致各家AEB的体验是不同的。
但不论是哪种体验,车企都有责任都必须提醒消费者,安全驾驶,不能只靠AEB!
百姓评车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市场最好是能保持充分竞争的状态,大家都在拼研发、拼产品,只有这样,体验才能得到优化,产品才能物有所值。
智能驾驶也是如此,在经历了成本下降、消费者认可、大佬吵架之后,智能驾驶迎来的不仅是拐点,还可能是全面爆发。未来智能驾驶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现在打嘴仗还能体面收场,未来就是真刀真枪的PK,拼的就是你死我活。
市场最终还是要靠产品说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