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
这两年伴随着电动化,中国品牌不但市占率首次超过了50%,车型也越卖越贵。中国汽车的发展有目共睹,甚至说扬眉吐气也不为过。
不过最近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却直言:“假如定义高质量发展干死一个算一个,血淋淋的叫高质量,那今天就不要谈了,就干,没办法,只能是陪着干。”
挣了面子、亏了里子
什么叫干死一个算一个、什么叫血淋淋呢?
外在的表现当然就是今年以来轮番上演的价格战,内在的表现就是各家车企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亏损。
价格战的惨烈大家都看在眼里了,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几家车企的盈利状况:
2023上半年:
蔚来亏损了109.26亿
小鹏亏损了51.4亿
零跑亏损了22.76亿
极氪亏损了38.71亿
就连有华为加持的问界,前三季度也亏了22.94亿。
甚至对华为本身来说,汽车也是整个华为内部唯一亏损的业务。
不过,如果大家以为这就叫“血淋淋”了,那就还是太小看车企厮杀的惨烈程度了。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前几天华为和奇瑞刚刚成立的新品牌发布了首款车型智界S7,发布会上,余承东坦白的讲,这车就是在亏钱卖,而且四个版本的售价都是亏损的。
亏本打价格战,自己可以不挣钱,但一定要把对手耗死。要我说这根本不是血淋淋,这分明是血流成河。
也许有人会说,企业在发展的早期赔钱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我告诉你,特斯拉在2010年第一款车上市,到2020年扭亏这十年里,总共也就亏了大约420亿人民币,但蔚来累计已经亏了764亿、小鹏也累计亏了304.7亿。
为啥血流成河?
那为啥这些车企宁可赔钱,也要和对手杀的刀刀见血呢?主要是因为车企的商业逻辑变了。对传统车企来说,造车是一个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制造业。但对新势力车企来说,造车就更像一个资本游戏了,靠流量撑销量,靠销量撑估值,而估值就代表着车企的融资能力。
今年6月,蔚来放出7%的股份,换来中东金主80亿的输血;7月小鹏以5%的股份,引入大众7亿美元;10月,零跑拿出20%的股份,获得了Stellentis 15亿欧元投资。
对消费者是好事吗?
按照最朴素的观点来看,车企越是厮杀的血淋淋,价格压的越低,当然对消费者是好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对消费者来说,良性竞争是好事,但赔钱卖车已经不是良性竞争了,这是以偏离正常商业逻辑的方式,争抢份额,挤死对手的操作。
其实对车主来说,您所买的那个品牌一直活着,才是对您利益的最大化。一旦车企死掉,不但无处维保了,保值率也一落千丈,后续的OTA升级更是不可能了。
所以,当消费者期待赔本赚吆喝的车企们能让价格再降一降的时候,你很可能已经成了资本游戏中那缕被收割的韭菜。如果有威马车主看到此文的话,欢迎留言分享一下您的感想。
所以,这种干死一个算一个的厮杀方式,对消费者也并不是好事。说到底,我们不能指望一个长期亏损的企业,能持续推出好的产品,持续给我们提供好的服务。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海外车企也面临着电动化转型,也有类似特斯拉、Lucid这样的新势力,那他们是怎么玩的呢?
首先大家转型的决心都很坚决,各家公布的电动化转型时间表一个比一个激进。其次,和国内车企一样,海外新能源车企除了特斯拉也都面临着电车亏损严重的问题。
以福特为例,仅今年第三季度,电动部门就亏了13亿美元,因为越卖越亏,所以福特推迟了一项120亿美元的电车投资计划。
通用不仅推迟了多款电车的投放时间,还取消了和本田共同开发低成本电车的计划。
全球范围内电动化转型最积极的大众,此前已经削减了欧洲本土电动车工厂的产量,最近也决定了暂停新电池工厂的推进。
可以看出海外这些跨国车企似乎正在给电动化战略踩刹车,他们为啥这样做呢?原因说到根上不外乎是因为成本,因为这件事目前还是赔本赚吆喝。
与之形成对比的还有一个反例,那就是电动化转型最迟缓的丰田,今年第二季度财报大涨,净利润高达662亿,相当于每天净赚6.8亿。
写在最后
就在今年,麦肯锡有过一个调查,中国车市的规模和利润均占全球的三成左右,但中国本土车企在全球汽车市场这个蛋糕里分得的利润却只有不到5%。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扎心的数字,这对不起中国汽车人的玩命内卷,也对不起我们在电动化智能化上的弯道超车。
所以我们虽然乐于看到车市的集中度越来越高,但这应该是良性竞争的结果。而不是靠赔本赚吆喝似的血淋淋的厮杀来实现“干死一个算一个”。
大家觉得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