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汽车市场和车企都过得并不平静。在如今这个新能源大变革阶段,短短一年时间已经足以发生很多影响行业和企业的事情。自主品牌的合计销量首次超越了合资品牌,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角。
降价
2023年汽车行业的关键词,必有价格战的席位。自1月1日国补退出后,特斯拉就打响了降价第一枪,对国产车型Model3和ModelY价格下调2万—4.8万元不等,创下历史最低价格记录。这一举动对其他车企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一系列操作后,降价也成为2023年的常态。今年已经有超过50家汽车品牌涉及上百款车型,通过厂家补贴或者终端降价的形式参与到价格战中,优惠幅度在1万—12万元之间。车企参与价格战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但是如果不参与的话,可能连你被打败了都没人知道。同时在残酷的竞争下,不管你是传统豪门还是新势力,都有可能从国内市场消失。
活下来的车企大多是相似的,如稳定的现金流、不断爬升的销量、精准的产品定位、符合消费需求的技术路线等。倒闭的车企,各有各的不幸。有的烧光百亿,耗费数年光阴没有造出一辆车;有的没有抓住电动化机遇,或被资质困住手脚,或是战略出现问题,倒在了风口上。
裁员
汽车市场裁员年年有,但今年特别多。今年裁员潮已经波及产业链,包括奥托立夫、安森美、固特异、佛瑞亚等汽车零部件巨头纷纷加入其中。数以万计员工离开汽车行业。裁员的车企大部分都是销量不佳,进而导致亏损情况的发生。这种情况下砍去一部分冗员,节约一定的费用支出能够对降低自身的成本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有些车企裁员,是因为在发展浪潮中逐渐掉队的不得已而为之。但有些车企却是基于战略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导入先进产能。虽然在传统业务上有所收缩,但却将更多精力投入新业务领域。
现在全球汽车产业继续优化和重塑,未来还会有一些车企加入裁员的大潮中,但值得欣慰的是在电动化转型中走在前列的部分车企如比亚迪,以及其旗下的电池企业弗迪动力,不仅没有裁员反而还在扩大招聘规模。
洗牌
我国汽车消费市场趋于饱和,乘用车市场已经从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在这块总量已经不会有更大增长的市场中,行业洗牌速度也在不断加速,新造车的分化加剧,撑不下去的合资品牌撤出中国市场。
互掐
在流量为王的今天,车企也在转变公关思路,比起曾经以结果为导向的暗暗较劲,今年的车圈,各家更愿意将唇枪舌剑的过程展示给公众。2023年初长安汽车直指吉利银河之光涉嫌抄袭其概念车和量产车的外观,涉嫌侵犯长安汽车知识产权。随后吉利汽车集团官方火速回应,称网传的律师函内容失实,对其指责毫无根据,误导公众。并且吉利汽车称要良性竞争,不要内卷内讧;要转型发展,不要同室乱战:要团结一致,不要分裂抹黑。
国内日益饱和的汽车市场或许是导致汽车公司之间赤膊对垒的直接因素,就这么多人,就这么多消费群体,就这么大一块蛋糕,一家吃得多了,另一家必然就吃得少。然后就是各施手段抢食。其实编者真的不希望我们自主车企陷入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不战不行的怪圈,民族工业还任重而道远。
维权
自2023年3月一汽、东风、长安、长城、比亚迪、吉利等14家车企联合发起“关于抵制汽车行业网络水军的联合倡议”以来,头部车企对网络水军和自媒体的打击正在升级。蔚来、小鹏、零跑、比亚迪等知名车企相继于微博开通法务部专属账号,披露公司面对网络侵权的系列维权动作。另一边,吉利、长城等车企则成立网络举报中心,对网络谣言重拳出击。
车企对个别媒体以及网络水军的主动维权现象不是偶然的,说明当前个别的无良媒体和网络水军已经严重干扰、甚至阻碍了汽车行业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这不仅是车企对自己的名誉和品牌负责,也是对汽车消费者负责,更是对社会公众负责,否则,这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虚假信息满天飞,会让汽车消费者真假难辨、陷入错误认知,同时会严重扰乱正常的汽车消费市场,最终为此买单的是每一个汽车消费者和社会公众。
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普通的消费者对网络上的消息难辨真假,恶意中伤、故意抹黑会对车企、品牌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随着侵权行为的猖獗和升级,车企做出反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反向合资
花香蝶自来,自主车企逐渐强大,海外车企也纷纷前来寻求合作。7月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达成技术框架协议。10月零跑汽车和Stellantis集团也正式宣布创建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此外吉利也宣布与雷诺成立合资公司。
出口
自主车型技术进步,海外消费者对中国汽车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因此自主车型出口量也在不断增高。2022年我国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出口量为311.1万辆,2023年1-11月中国汽车出口量已经飙升至476万辆,全年出口量或超过500万辆,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口嗨
今年汽车圈最火的词,“遥遥领先”少不了。在华为Mate40系列发布会上,余承东在整场发布会中共说了14次“遥遥领先”,几乎涉及手机的各个方面。在问界新M7发布会上,余承东也至少提及了5次遥遥领先和20多次领先。
其实“遥遥领先”这个词并不新鲜,但因为余承东在公开场合多次使用而成为网络流行语。随后遥遥领先越来越多的人在各种场合提及,甚至引发了市场对遥遥领先商标的抢注潮。
车企制造话题的备受,一方面是对自身实力的自信体现,另一方面是车圈太卷,市场太残酷,你不会制造话题,就收割不来流量。只有高流量的品牌,才有希望获得更高关注度,进而促升市场成绩。
变革
想要在竞争积累的市场环境下活下去,车企就要加速变革。2023年降本增效成为小鹏汽车的关键词,高管团队、组织架构、营销渠道等均迎来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缩减直营店扩大经销商、产品降本、供应链反腐等。在多个降本项目的推进下,小鹏的研发、销售行政费用都有所降低。下一步小鹏将在组织、营销以及品类创新等方面继续变革,一系列变革效果会在2024年及以后体现得更加明显。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造车新势力面对各方面压力与日俱增,新势力品牌通过不断改革来优化品牌竞争力,试图克服困境。
跨界
2023年,跨界造车热潮仍未退去。手机行业巨头纷纷跨领域造车,引发了一场跨界风暴。这场风暴的源头正是小米SU7汽车的发布。更早前华为也在深圳举行了一场冬季全场景发布会,发布了问界M9等一系列新品。
但是新能源车行业竞争加剧,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没有造车经验、缺乏资金却又想跻身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多如牛毛,但最终倒下的却是一大片,威马、游侠、爱驰汽车等等都已被市场淘汰,这也给其他想要跨界造车的企业敲响了警钟。
直播车市
2023年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整个行业发生的一切也难以用本文的事件和关键词进行全面概述。但无论2023年汽车行业发生了什么,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2024年传统车企和新势力车企在新能源车领域齐齐发力,从大众汽车、通用汽车、丰田和本田的产品线调整来看,头部合资品牌已经做好加速转型的准备,合资汽车将会在新赛道逐步进入正轨,汽车行业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这也会淘汰掉一些原本就不主流的车企,让市场份额归于头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