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75.5万辆和70.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倍和93.9%,市占率高达27.1%。即便在燃油车减征购置税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依然表现出了强劲的势头。
至此,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高达471.7万辆和456.7万辆,同比增长1.2倍和1.1倍。累计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3.5%。其中,插电混合动力(含增程式)车型,表现得尤其抢眼。今年1-9月,插电混动车型累计销量达98.7万辆,同比增幅高于纯电动车型达到了168.9%。
可见从去年到今年,插电混动车型一直延续了爆发式的增长。然而,插电混动车型的爆发势头,未必能一直保持下去,因为插电混动或将遭遇一场不小的“危机”。
明年1月1日起
上海将不再为插混车型配绿牌
早在去年年初,上海市就明确了从2023年开始,对消费者购买或受让插电混动汽车(含增程式)的,不再发放专用牌照额度。即在两个多月以后,在上海购买插电混动的消费者将不再享有免费牌照的福利,需要与燃油车一样拍牌。
而在上海市最新出台的《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中,又再一次明确了这一政策。
众所周知,上海市是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最大的城市,其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也位居全国城市排行第一。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上海汽车累计上险数为36.5万台,其中新能源汽车上险数就有14.4万台,接近一半的比例。
插电混动不再配绿牌,便意味着上海地区的消费者如果明年开始继续考虑该类车型,不但享受不到新能源车型的诸多福利,还必须得参加拍牌大军。据上海国拍中心官网数据显示:8月份上海个人沪牌最新成交价格是91700元,公司牌照最新成交价格是14.93万元。
在此情况下,买车成本瞬间增加十万元的消费者,还会否继续考虑插电混动车型?答案自不言而喻。
过度依赖插混车型的车企
或将受到不小的政策影响
若该政策在全国多个城市推广执行,那么不只是消费者在选车时需要考虑是否购买该类车型,而那些过度依赖插电混动车型的车企,则更是需要及时调整产品策略。
类似比亚迪、理想、赛力斯等插电混动车型占比较大,或是压根都是增程式车型的车企,政策带来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九个月,比亚迪的插混车型在国内的市占率高达61%,销量较高的插混车型,基本来自比亚迪。在9月插电式混动车型销量榜上,排名前五的都是比亚迪旗下的车型。
同样,理想汽车也将受到不小的影响。目前来看,消费者购买理想汽车的增程式电动车型,有很大的原因在于其可以享受新能源汽车的诸多便利,在很多城市都能上绿牌。而一旦上海的这个政策在多个城市普及,那么理想汽车的竞争力也势必遭遇巨大的打击。
关于插电混动
一直以来都伴随着争议
即便是插电混动迎来爆发期的这两年里,关于插电混动车型的争议也都是一直存在的。在业内有一种声音,插电混动车型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的一类过渡车型。
同时,作为燃油向纯电转型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插混既可以享受着纯电的政策福利,又可能会继续带来与燃油车差不太多的排放效果。显然这就违背了新能源车型节能减排的初衷。
在控制排放,减少拥堵的前提下,包括插电混动在内的新能源汽车,收紧政策都是迟早的事。而插电混动由于其只是一种过渡的形式,那么首当其冲被“针对”也不难理解了。
当然,之所以不少车企都一直或刚刚开始发力插电混动,是因为这类车型的确相较于纯电动车型有着不小的优势。
可相较于正在改善的里程焦虑,消费者更加在意的其实是插电混动能够带来的新能源汽车诸多福利,例如不限行、不收购置税,还有补贴。如果以上优势都不存在,对于大多数仅仅是上下班通勤,偶尔会短途出行的车主而言,插电混动的优势就几乎不存在了。
总之,此番插电混动“折戟”上海滩,一旦其他多个城市跟进,那么一方面消费者将会重新作出选择,车企也势必将会认真审视插电混动车型的未来;另一方面,对于插混市场整体格局而言,也将带来不小的改变。插电混动从去年开始的爆发式增长,或将于明明满满放缓,甚至还有可能出现断崖式的下跌。
特斯拉CEO马斯克也曾在社交平台评论表示:混动汽车只是汽车发展的一个短暂阶段,现在是时候放弃混动汽车了。虽然此番言论有些绝对,但如果考虑到政策可能带来的改变,那么也并非毫无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