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明义——或许,我们都误会广汽本田了。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随意打开任何一个社交平台,不拘是汽车平台还是微博等等,凡是提起合资,尤其日系合资的地方,“艰难求生”、“今年过的不会很舒服”的言论不绝于耳。舆论对于包括广汽本田在内的日系合资,仿佛在持续发出“2024年,真的还会有人买日系车吗?”的嘲讽。
其次,一个无法回避也无需回避的事实是,2023年全行业价格体系洗牌革命,广汽本田也参与其中,针对旗下雅阁、皓影等拳头产品进行了降价优惠。
然而在舆论中,人们将广汽本田的成功全部归功于降价,却忽视了: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品牌不在降价。如果按照某些舆论所遵循的逻辑,岂非市场上所有销量有增长且降价优惠的品牌,都是在过度依赖价格策略的红利?
毕竟,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买到值得的好产品才是正义。
用事实说话,破解误会
舆论和口碑是主观的,但销量是客观的。
2023年全年,广汽本田的销量可以用一个字来高度概括——稳。
64万台是什么概念?我们不妨来进行一番对比。
2023年舆论中大势向好的理想汽车,去年全年的交付量为376030台。合资品牌上汽通用别克,2023年全年累计终端销量为131258台。而同为日系品牌的东风日产,虽未公布全年销量,当通过12月95204台的销量也能轻易得知,其表现要远逊于广汽本田。
列举被广汽本田甩在身后的品牌,并不是为了踩一捧一,而是为了证明,可以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来形容广汽本田,也可以用至今仍有大量的消费者认可广汽本田来进行描绘。
盲目踩踏广汽本田,岂非伤了64万消费者的心?
例如,B级车市场标杆级别的存在雅阁,在今年12月拿下了23392台的月销量,全年销量达到了171200台;另一款经典产品皓影,12月月销量达到18844台,全年销量达到了132870台。令人感到的是,主打简约运动定位的型格,今年12月月销量突破了1.5万台,达到了17623台,全年累计售出130236台。
易守难攻,便是产品价值和用户口碑积累带来的优势。
电动化表现亮眼,意味着广汽本田的未来,同样会亮眼。
包括在反向出口方面,致在和奥德赛混动车型再过去的一年间累计出口量超过了2万台。当舆论揪着这一数字唱衰合资的时候可曾想过,广汽本田,体内同时留着50%的中国血液,这何尝不是对广汽本田的双重认可?
说得少、做得多,误会并非完全不可理解
对于品牌自身和明星产品在2023年的表现,广汽本田的自我评价颇为保守和谦虚。关于立足点,广汽本田将其总结为:提质增效稳健发展,新能源生态优化布局,智能科技生态持续突破。
关于提质增效稳健发展,具体来说,就是稳住燃油车基盘,对经典产品的产品力进行焕新,强化雅阁、皓影、型格的产品标签,进而强化广汽本田的品牌标签——创新。
其二,则是化“制造”为“智造”,2024年广汽本田将投产全新的工厂,带来全流程低碳生产,让新能源的优势从制造到生产到服务,完成闭环。
毕竟,目前行业内,有几家品牌敢并且能做到领先技术全系搭载的?
它的劣势在于,没有在过去的一年产出像“1000万以内最好一样”语不惊人死不休且抓人眼球的营销话术,也没有在发布会上喊出“对标保时捷,干掉BBA”之类的豪言壮语。
开篇提到,舆论中不少关于广汽本田“降价搏销量”的质疑。但是,都在降价,为什么广汽本田旗下的雅阁、皓影、型格能搏到销量呢?为什么只要价格优惠给到了,大量的消费者仍然选择广汽本田而不是其他品牌呢?广汽本田是市面上降价优惠力度最大的品牌么?
种种更深层次的问题,才是更应该予以考虑和回答的。
但必须认识到的是,在新能源行业技术短期内难以有颠覆性突破的时候,在产品难以避免地全行业同质化的时候,广汽本田必须在品牌影响力这一优势之外,在营销领域狠心下狠功夫。
优势具备了,那么该如何把优势打出去,是广汽本田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