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在任何一个参与到中过汽车市场的人心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见到了新的招式、见到了史无前例的惨烈,也见到了无尽的混乱以及大量品牌的离去。
此时不妨梳理一下这样的一个格局如何形成?对于新的一年又将有何种预期?
自主品牌接着卷吧
比亚迪在国内的市场一骑绝尘,算上腾势、方程豹和仰望的数据直接达成了年销300万的年初目标,光是比亚迪自身的销量就达到了239.85万辆。对于后续,比亚迪的任务就是维持住这样的销量。
这其中五菱其实是位置下滑最多的一个品牌,微型车的市场现在不如当年,而且不再是五菱一家独大,现在很多品牌都往这个市场安插了兵力,但是效果似乎都不怎么好,因为现在的新能源都在卷,尤其是价格,卷完价格之后,受到打击的不光是微型车市场,而是整个低价位市场。
对于五菱来说,其实需要摆脱之前的标签,性价比有出路但是也有局限性,并不能向上拓宽市场,但是向下,消费者的需求更多又是刚需,不过好消息是现在很多品牌将新的竞争方向提高了一个级别,给家用车市场留出了一些空间。
所以现在车企都想借着新品牌在冲高的市场上面获得一下存在感,毕竟现在的消费者对于自主品牌的接受度高了,这个时候谁在市场上先搞出名头谁就在后续的市场竞争当中获得了优势。
“革命”尚未成功
这一年间汽车市场当中充斥着各种各样唱衰合资、海外品牌的声音,但是真是的情况是这样吗?可能并没有大家心理预期的那般理想化,从前十的榜单当中就可以看出来,自主品牌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除了比亚迪的一骑绝尘之外,只有长安、吉利、五菱进入到了国内市场全部车企销量的前十,海外品牌在这一年的内卷当中虽不及此前的销量,但是还能够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如果不看这些数据的话,我们可能还以为这些海外品牌在自主品牌的冲击下,被淹没在时代的浪潮当中,但是事实却是,中国汽车市场当中新能源转型虽然如火如荼,但是新能源产品的市占率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燃油车,并且在真正的豪华车领域,依旧是车标说话。
再有一点就是这些豪华品牌也加入到了价格内卷的竞争当中,像宝马在电动产品上的降价,再有奥迪a7L三十多万交个朋友,这种豪华品牌降价的效果显然会比普通的大众品牌更好,毕竟品牌会放大降价的效果。
至于已经开始的2024年,一些传统豪华品牌方面的人员表示,其认为整体的预期会和2023年差不多,以奔驰为例,其在年底新上了全新E级,首批购车的消费者有超过六成选择了顶配豪华型,高端车型领域品牌力的加成还是很高得,EQ也积累了一部分用户群,至于更高的预期,交给了2025年的新一代电动产品。
这些车企怎么没有上榜?
在前十的榜单当中,我们会发现缺少了一些熟悉的品牌,以合资为例,日产、通用、现代,这三家曾经在中国市场有着上佳表现的车企并没有挤进前十;自主品牌当中长城、奇瑞也没有竞争过长安吉利。
先说合资,梳理一下这三个品牌主销的车型其实可以能够看出一些苗头,过去这三个品牌卖得好的时候,B级车以及紧凑级SUV产品其实贡献了很多的功劳,这也是比较容易提供品牌影响力的产品类型。
基本上都是靠中低端产品在支撑销量,这放在过去完全是自主品牌去干的事情,核心产品更新断档,导致这些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位置略有下滑,再加上现在自主品牌的势头不断向上,对于未来长久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
新的一年当中,这些品牌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拿出能够重塑产品力的产品,如果靠中低端产品来撑着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毕竟现在相同的价格可能能够买到越级的自主品牌产品,而且随着这些自主品牌的产品力不断上升,合资的品牌效应可能在后续两年也会被吃光老本。
再看自主,其实在年末很多自主品牌经过一整年的调整迎来了翘尾的趋势,这其中就有长城、奇瑞、上汽的智己等等,尽管这三个品牌没有在2023年进入前十,但是其实是在新的一年当中能够被抱有更多期待的三个品牌。
那么在进入到2023年之后除了在魏牌的产品上面优化价格与性价比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一些走量的车型上面集合了一些品牌的优势,猛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硬派的劲儿、价格适合大众、又引入了新能源技术,其上市以来,2个月累计销售11109辆车。其中,10月销售5084辆,11月销售6025辆。
随着这种正确的产品定位逐渐在整个产品矩阵铺开,长城后续很有希望进入到新能源市场发展的快车道,毕竟2023年全年,长城汽车销售新能源乘用车26.15万辆,同比增长98.39%。
再说奇瑞,也是在2023年年底的时候,奇瑞的声量一下高了起来,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奇瑞在今年办了不少的活动,但是直到年底这一波新能源技术与产品的集中发布,让消费者向其投入了更多的关注。
最后就是上汽,这算是传统的国企里面转型动作比较手关注的,而且其在海外的表现也比较让人满意,但是在国内的新能源市场当中却有点不温不火,直到今年后半年智己LS6的出现唤醒了上汽的活力,中高端车型的增长比较快。
新年更热闹
新的一年为什么会更热闹?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华为、小米、魅族这些科技企业进入市场,光是2023年,华为的带货能力就已经展现的淋漓尽致,比如说让赛力斯真正的迎来销量的爬坡,再加上年底成立新合资公司这件事,让人对于后续有了更多期待。
再加上小米在年底终于正式发布了其新车,市场都在期待价格,到底花多少钱能够交个朋友;新势力品牌也在2024年带来很多重磅的新车。当然消费者还有一个更大的期待,就是合资品牌在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之后,将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是降价?还是改变国内的产品阵容?
现在我们都已经看到很多在之前需要加价的合资品牌产品在终端带来几万元的优惠,放到之前真是不敢想,那在现在的环境下,似乎也只剩下这样一个调控手段能够帮助自己维持住好看的数据,这个时候可能希望自主品牌再加把劲儿吧,看看合资品牌抛下高利润率之后究竟能够给出什么样的“诚意售价”。【iDaily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