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逸提车作业:舒适与动力共存,我的大沙发天籁提车记

迟到了半年,现在终于有空抽时间拍一下自己的车辆上交提车作业了,对于日产的了解可以说是起源于GT-R,小时候热衷于各种汽车模型,在高中时的一次生日,父亲送了一辆GT-R的模型给我,那时候也不太懂汽车,就是觉得外形很好看,拉风。在随后的成长历程中也渐渐开始逐渐了解汽车文化,也可以说是逐渐喜欢上了尼桑。

后来到了大学毕业,步入社会,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就开始有了用车的需求,当然想要完成儿时的梦想还需要更更更进一步的努力,GT-R的提车作业我在做梦的时候也在写过,回到现实还是加加油吧。言归正传,车型的选择上没有考虑太多,就是轩逸天籁之间做抉择,这两款车型经过换代之后,脱离了以前车型的“老气”,可以说是迎合更多年轻人的喜好, 变得运动和时尚,当然以前的那股商务范,还是可以在现在的车型当中看到。

选车的过程看下来有了自己的总结,考虑价格因素的话,选轩逸;考虑动力因素的话,选天籁(因为天籁有2.0T的车型可以供选择)。至于空间表现上,A级车和B级车空间上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天籁的乘坐质感也会更加优秀,当然,其实两辆车也都能满足日常驾驶与家用对于空间的需求,也都要根据自己的用车需求去做选择,毕竟用车舒服才是最重要的,而我,选择了后者。

刚上文也提到了在第七代天籁上外观的变化,说实话这个变化,对于我这样一个将近30岁而且还考虑家庭用车的“年轻人”(可能有人会吐槽说90后已经算是中年人了)来说,我是感觉满意的,上一代的天籁给我感觉更倾向于商务人士这部分群体,商务气息会更加浓厚,而第七代我看到的更多是运动和活力。

车头部分更加深V的镀铬装饰也让前面看起来更加激进和大气,彰显出来一种力量感,以前我会觉得商务轿车比较老气,现在真的是狠狠地打了自己的脸。

至于之前在网上看到有不少的评论说新轩逸和新天籁傻傻分不清楚的情况,其实可以仔细看看大灯和雾灯处差别,便可以很容易区别,这种箭头式的造型,个人觉得辨识度还是很高的,而且耐看。

发动机盖上的线条也非常明显。

尾部的LOGO,也由原来的TEANA正式更名为了ALTIMA,一点点上翘的鸭舌翼增添了几分运动的气息。

给标志来个特写吧。

17英寸的轮毂在2.0T的车型上是次顶配才有,搭配在一台B级车上也不会显得小气,造型也好看,2.0T入门级车型是16英寸,个人觉得就差点意思,而19英寸要在顶配车型才能拥有,但是价格方面就劝退了我。

副驾驶位还搭配了无钥匙进入的功能,对于你家的老婆大人来说也算是比较便捷的功能,也避免了每次上车前掏裤子口袋掏个半天找不到钥匙解锁的尴尬情况。

三幅式的多功能方向盘把握的手感很厚实,转向力度不会太沉重,可能有的车主会更加倾向于老天籁那种偏重的转向手感,例如天籁J31,这就取决于驾驶者个人驾驶感受了,但是就我个人而言,稍微重一点手感会提升我的驾驶感受。

功能齐全,日常行车设置ACC定速巡航以及切歌或者调节音量都触手可及,换挡拨片的存在提高了在高速以及城市路段的行驶可玩性,不少的时间我都是自己手动来换挡,这就是一个佛系车主的倔强。

方向盘调节支持4向调节,想要什么姿势就自己来吧。

中控内饰部分的改变相对于上一代天籁来说也是巨大的,更加简洁的中控设计在视觉效果上有所提升,立屏的设计现在在很多车型上也有见到,也许是顺应了时代的造车趋势吧。

日系车还有一个要提的点,那就是空调了,属实给力。夏天就靠这个过活了。

2.0T的发动机加上CVT变速箱的动力总成,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平顺,第二则是动力响应非常快,252匹的马力随传随到,城市路段和高速上的超车更加随心所欲,这种感觉在我以前开同事车的时候也有过,不过,那是一台纯电车。

驾驶模式可以调节至sport,在D档的时候按下档把上的这个键就可以了,驾驶体验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门板上的一些按键,手感还是日产的那个味儿,这一点相信还是不会改变的。

青出于蓝胜于蓝,新代天籁质的突破。

作者:车友料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zacvip@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