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汽车开了十五年,到了该换的时候,上周一,他俩推着他们的小孙子,瞒着笔者去4S店看车了。
二老的旧车是日产,也就是尼桑,十五年前花了十几万买的。那会笔者还小,对汽车没概念,这辆车开了十多年,有一说一,这十五年间倒也没出过什么大毛病。
老两口逛了一天4S店,回来才告诉我,他们看的是广汽传祺,于是笔者就提了一句,既然你们去看国产车,为什么不看看比亚迪?
结果三天后,二老直接提了辆比亚迪 唐dmI。
答案既在情理之中,也有些出乎笔者的意料,安全、省油、配置高。
其实笔者知道比亚迪这个牌子已经很久了,十七年前在首都上大学的时候,校园园区内就经常停一辆比亚迪的小汽车,说实话,那时候的比亚迪是真的丑,又丑又挫。又因为BYD这三个字母是一句骂人话,所以这个牌子就被笔者深深的记住了。
而笔者下一次听到比亚迪则是在2020的新年,也就是疫情传播最严重的时候,当时口罩可以说是一罩难求,即使买到了口罩,也是天价。据统计,当时全球一天的口罩产量大约是2亿个。
而光中国疫情前线一天的口罩消耗量就达到了惊人的两亿只,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全球的产量都供应中国,那也是不够用的。
在灾难面前,总有人挺身而出,而这个人,就是比亚迪。他们的工程师,用了3天时间就画出了400多张设备图纸,接着使用7天时间就实现了口罩机生产设备的研发和制造,又花了一周时间调试机器然后做到了每天制造100万片口罩,并扩产,最终日产口罩达到了500万片。比亚迪制造的口罩被迅速送到了抗疫一线,有力的阻止了病毒的肆虐。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笔者才突然发现,原来中国不仅有一个人民需要什么就制造什么的五菱,还有一个低调做事的比亚迪。
再后来,又是一则新闻让笔者重新认识到了比亚迪,那是2020年的3月29日,比亚迪推出了一款名为“刀片电池”的汽车刀片电池,笔者一开始刷到的就是关于动力电池的安全实验——针刺实验。
三元锂电池面对针刺,瞬间爆燃,火焰完全无法扑灭,而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被刺穿后依旧提供着稳定的电流输出。也就是这一刺,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通过查找资料,笔者才知道,原来此时的比亚迪竟然如此厉害,比亚迪的工程师将电动汽车的安全性提高到了一个这么高的地步。
说回汽车,笔者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汽车最重要的属性是什么?
是代表所谓身份的社交属性吗?不,答案应该是驾驶和安全。
驾驶方面,比亚迪有独创的DM-i超级混动技术。
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技术的核心组件包括:骁云插混专用发动机、EHS双电机、专用刀片电池,加上一系列的整车控制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电机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共同构成超级混合动力系统。
这一套的动力系统最大程度的实现了燃油经济性和制造成本的均衡,让大家以最小的金钱成本得到最强大的动力输出总成。也就是说,它不仅省油,还动力强。
至于安全性,电动汽车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自燃,而比亚迪车很少自燃,最主要归功于刀片电池。
很多喜欢带节奏的公众号会说,比亚迪有专利壁垒在这里,比亚迪自私自利,不让其他企业用!
况且如果刀片电池真如吹嘘的那么那么好,为什么其他的车企不制造刀片电池?大家为什么都坚持使用三元锂电池?
首先,并不是像某些公众号中说的那样,有专利壁垒,目前已公开的刀片电池专利比亚迪是授权使用的,也就是说任何一家电池生产企业,只要有实力能够制造出刀片电池,比亚迪是不进行专利追责的!
其次,其他车企不适用刀片电池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自己技术上做不到,二是更换电池在经济上不划算,三是比亚迪的产能不足,自己都不够用。
因为刀片电池并不像多数人口中所说的,只是改变了磷酸铁锂电池排布这么简单,无论从设计还是制造封装,三元锂电池和刀片电池都相差甚远,可以说是两支技术路线。其次,刀片电池的制造难度很高,大家真以为是其他车企看不见刀片电池的好处?
不是臣妾不想用,而是臣妾做不到啊!
也就是说比亚迪不像某些所谓的电车,一碰就着火,要知道其他使用三元锂电池的车辆一旦着火就无法扑灭,只能等其燃烧殆尽。
至于比亚迪的车身强度,则来源于比亚迪各类车型“公路坦克”的威名,最主要就是比亚迪各类车型硬抗“王者”即大货车的事故视频,这些视频足以证明比亚迪的车身刚度和强度,在造车这一方面,比亚迪从来不会偷工减料。
这也是为什么网络上会传,“你可以黑比亚迪的服务,但你不能黑比亚迪的用料。”
笔者提一句,最震撼的视频是比亚迪巡洋舰在高速上硬抗对向车道滚落的钢卷,结果车上的人只是受皮外伤,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
最后,笔者想聊聊所谓的“汽车社交属性”,通俗来说,就是用汽车来体现某个人的身份地位。这一点,最搞笑,这完全是国外汽车厂商带偏了节奏,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请问我们国家的领导人,需要用汽车彰显身份吗?最根本的是,他们需要彰显身份吗?
想要彰显身份则是因为身份还不够高,正应了那句话,人越是缺什么,就越会炫耀什么!
当然,会有人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有钱人要买豪车?其实买豪车最根本的原因,是豪车能避税,当然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这些天来,转变最多的其实还是我的老父亲,他从最开始的嫌弃,不解,到现在的爱不释手。用他的话来说,他从没想到国产车竟然也能做的这么好,咱们中国人,就是厉害。